院校名称 | 河西学院 |
院校类型 | 普通本科 |
院校隶属 | 甘肃省教育厅 |
所在地区 | 甘肃 |
院校性质 | 公办 |
学校排名: | 618 |
河西学院始建于1958年,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河西学院。2012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学校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中部城市—张掖,历史上又称“甘州”。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优美,物阜名丰,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素有“金张掖”之美称,有诗赞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张掖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贯穿全境,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学校占地面积1002亩,实验农场面积1706亩;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7.3亿元,仪器设备总值6464.66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4.24万册,电子图书54.17万册。学校办有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河西学院学报》。
学校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教、农、工、管、艺、经、史、法等10大学科门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830人,其中专任教师548人,教师中有教授72人,副教授168人;硕士337人,博士25人。先后有40多人荣获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学校现设有11个研究院(中心),已建成甘肃省高校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河西历史与文化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农业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3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科技部、教育部科研项目12项、地厅级科研项目78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8部,发表论文1164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64篇,有37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和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学院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诚信单位建设示范点”、“甘肃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绿化模范单位”、“甘肃省引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995人,其中本科生12363人。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44000多人,他们在基础教育、农业及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院士、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李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连续多年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学校注重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坚持开放办学。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出国研修、访问;积极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目前已与英国、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简介
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是河西学院所属的生物工程经济实体,是甘肃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省科技厅以河西学院为依托,确立的“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单位,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甘肃省张掖市绿色食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担负着科技应用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任务。其核心业务是微藻科技产业,即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从事微藻应用研究和工厂化生产,结合河西走廊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功能性营养食品,进行沙产业实践与探索。其宗旨是: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中心建有微藻工程技术研究实验室、10000㎡的螺旋藻高效日光能温室养殖基地和800㎡GMP加工车间,是微藻科技成果转化、工厂化生产经营的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省社科规划等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校级项目10项;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有1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社科成果奖等奖励,多项成果实现转化,进行工厂化生产。生产螺旋藻片剂、胶囊、营养面及螺旋藻复合产品等8个产品,经甘肃省新技术新产品委员会鉴定,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获甘肃省优秀新技术新产品奖、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金奖。
中心按照国家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科学管理、诚信经营,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高校科技企业先进集体”。同时还是学校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社会化服务基地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历史学基地班简介
依托“河西历史与文化”省级重点学科和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拟在2012年招收历史学专业基地班。
基地班以培养优秀史学后备人才以及有志于在史学领域进一步深造的优秀学生为目标,具有通识、交叉、跨学科等特点,旨在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具有深厚专业基础、较高理论素养以及较强分析能力,既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不同领域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基地班执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精选历史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3-4个专业方向作为学生今后深造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基地班拟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选拔招生。
“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简介
我校“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于2007年9月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原农学系)设立。目前为止,沙产业奖学金班已成功举办五期,其中一期25人、二期25人、三期30人、四期30人、五期60人。从第五期开始,奖学金金额从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目前的4000元。
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的学生思想品德高尚,学习目的明确,态度认真,热爱专业;有志服务于治理和开发沙漠、促进沙产业发展事业,社会责任感强,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毕业后在沙产业及相关领域工作。
在已经毕业的43名同学中,有1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31名同学分别在各地林业局、农技推广站或相关种业公司工作,有16人获得“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有10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 简介
为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文学院从2011年开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 “实验班”以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基层、具有一定写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培养模式和特色
1. 单独编班。通过主修课程,夯实专业基础;通过选修课程拓展学习领域;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能力。重点加强学生经典文献、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以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对文学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从业奠定基础。
2. 重视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特点选择兴趣方向,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3. 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定学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阅读计划并完成学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4. “滚动式”选拔。在自愿的前提之下,按照学习成绩、综合表现选拔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