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院校类型 | 高职高专 |
院校隶属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所在地区 | 重庆 |
院校性质 | 公办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公办医药卫生类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座落在千年古城、美丽的长江之滨—重庆市万州区,始创于1951年,经过60多年的锤炼,2006年由原万州卫生学校和万县中医药学校合并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占地801亩,校舍建筑面积50.0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0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156.14万元,各类馆藏纸质图书49.95万册,建有主干为千兆的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和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学校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技术、中医、护理、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基础、思政教学等8个教学系部。建有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所、中药研究所、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三峡中医文化馆和医学科研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建有国内领先的基础实验中心、临床实训中心、现代护理实训中心、针灸推拿实训中心、药学实训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二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教学医院12所。
学校现有普通高职高专学生11075人、成人本专科学生5817人,在职职工90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副高以上职称161人,硕士以上学位222人,双师型教师占80%。有76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近年来学校立项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457项,其中国家级4项,市级116项,区级35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市级6项、区级12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32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384篇,其中科技核心以上397篇。2010年以来,全校先后建成了3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编写公开出版教材103种,教师参编教材235部,其中主编77部,副主编106部,出版专著6部。建成了中药、中医、护理3个市级教学团队。教师整体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并惠及于学生,近年来,教师获得了“重庆市名师提名奖”、“重庆市黄炎培杰出教师奖”、“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市、区级荣誉称号。
学校紧贴城乡基层和社会需求,打造优势专业品牌,开设有医学、中医、护理、药学、卫生管理、医技6大类41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护理、中药、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学校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护理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基地”、“乡镇卫生院校长培训基地”,是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的“3+2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建设单位、重庆市教委批准的“三峡中医药国际培训中心”、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重庆市科委批准的“重庆市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
学校组建了以服务库区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发展为宗旨的重庆市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积极探索在政府主导下,行业学会引导、医院企业参与的多方合作办学机制。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院校和重庆医科大学、山东医专、天津医专、上海医专、浙江医药高专等医药院校及重庆医药卫生学校、长寿卫生学校等中职学校开展深度校校合作,与武隆等区县人民政府合作探索基层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新模式,与三峡中心医院等共同探索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云南健之佳健康连锁药店股份有限公司、太极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成都康弘药业集团、国药控股重庆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校企订单培养,与全国12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形成了合作育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足三峡、辐射两翼、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以医学教育和卫生职业教育为主体,先后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9万余名,为三峡库区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和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文明单位”、“职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招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园林单位”、“重庆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等称号。
临床医学系
临床医学系于2010年9月由直属附属医院整合原医学系相关教育资源组建而成。现有教师10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5.6%,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28.7%。有心血管、皮肤性病等2个校级教学团队。开设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皮肤病学方向)、临床医学(妇幼保健方向)、临床医学(病理检验方向)和口腔医学等6个专业(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1900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并成功申报了教育部卫生部“3+2”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
临床医学系设有诊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五官口腔科等7个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临床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建有《诊断学》、《内科学》2门校级精品课程。
本系骨干专业开设有近半个世纪历史,主要面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必备的临床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临床各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医疗卫生人才。实验实训室面积1300余平方米,仪器设施设备总价值约570余万元;现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教学实习医院34所。
中医系中医系办学历史悠久,中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专业为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为重庆市市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中医系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师62人,教授4人,副教授22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32人。中医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临床骨干培训基地”、“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基地”和“全国乡镇医生中医学历教育项目基地”,是国家职业劳动保障部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三峡库区鉴定中心”,是重庆市卫生局确定的“重庆市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基地”,是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确定的“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中医系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由财政部、教育部审批通过的“中医(农村社区方向)实训基地”。中医系设有“三峡中医药国际培训中心”,积极与美国加州“圣巴巴拉东方医学院”、英国“尼斯港塔尔伯特学院”和“考文垂大学”、乌克兰“切尔卡塞医学院”等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中医留学生培训教育。
护理系护理系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累计培养了3万余名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2006年招收护理专科生,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开设有护理专业(含涉外护理、社区护理、口腔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和助产两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3500余人。拥有一支学历、年龄、职称、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52,具有硕士学位11人,副高以上职称17人。近3年护理系教师主持校级、市级课题31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副主编16部。有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具有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校内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00多万元,校外二甲以上实习医院41所,满足护理实践教学要求。
医学技术系医学技术系紧贴市场需求,开设发展前景好、就业率高的医学技术类专业。已逐步建立起临床辅助诊疗技术、医学工程技术和卫生管理三大类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目前共开设有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疗仪器维修技术、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共8个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硕士23人,具有双证书教师64人,占85.3%。现有在校学生近2000人。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眼视光技术实训中心等在内的共计20余个专业实训室,总面积约2000m2,设备价值总值400余万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南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厦门中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万州阳光眼科医院等28家教学与实习医院和重庆登峰义齿制作有限公司、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千叶眼镜公司等18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的知名度的企业实习基地,能很好的满足我系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药学系药学系面向医药产业,大力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现已形成8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普通专科、高职、成人专科、短期培训及校企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普通专科层次的中药专业为重庆市市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
药学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拥有重庆市首届职业教育名师1人,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3人,硕士23人,执业药师8人。获省级科技成果3项,获重庆市及区级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药学系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声誉,中药教学团队为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中药鉴定技术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药学系教学条件优越,拥有国家级与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1个,拥有的全国首家大型中药科技馆是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拥有国药控股、广州医药集团、太极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等校外实践教学暨就业基地,可参加订单培养及顶岗带薪实习,就业率长期保持在100%。
公共基础部公共基础部是公共基础学科的教学业务管理部门,承担着我校所有专业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公共基础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使高职高专学生能更好地面向农村、基层区域建设服务,部门围绕以专业建设服务的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组织机构方面,公共基础部下设一个教学部:体育教学部;三个教研室:英语教研室、计算机教研室、数理化教研室;一个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师资力量方面,公共基础部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梯队专业构成合理,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部门共有专兼职教师81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副教授13人;硕士研究生21人。部门所有教职工中,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0%。公共基础部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集体。
人文社科部人文社科部(思政教学部)是直属学校领导独立设置的二级教学机构,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素质及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等工作。现有专兼职教师6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硕士45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2%,形成了专兼结合、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专任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一支政治坚定、基础扎实、素质较高、开拓进取、爱岗敬业的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部门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中文核心42篇,承担国家、重庆市、万州区科研课题近23项,22人承担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16部,获得市区级奖励10项。教学改革和管理方面,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