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名称 | 甘肃农业大学 |
院校类型 | 普通本科 |
院校隶属 | 甘肃省教育厅 |
所在地区 | 甘肃 |
院校性质 | 公办 |
学校排名: | 248 |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60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总经费达3.74亿元,有195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84项,授权专利145项;出版专著19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10多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61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日本、埃及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留学,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学院
学院历史 1958年甘肃农业大学设立农学系,设有农学、植保、土化和园艺四个专业。1971-1980年园艺、植保、土化三个专业先后从农学系独立。2001年农 学系更名为农学院,2004年与园艺系合并成立新的农学院。现有农学、园艺、农村区域发展、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6个本 科专业。
学科建设 作物学和园艺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均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7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设施作物、作物保护和作物生态生理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 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和设施作物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深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25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6人,副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 级实验师1人,高级农艺师1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5 人、试验站长1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和“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6人,第二层次2人,甘肃省 “333人才工程计划”5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6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 技标兵”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6人。1人获得“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会奖励”,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
办学条件 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5600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3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870多万元;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 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节水工程研究中心、8个校级科研机构、1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 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科学研究。同时设有金苹果、富农、甘鑫等5项奖助学金。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获得10余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门省级精品课程, 5门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农学院被评为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 学院1958年本科招生、1986年硕士招生、1993年博士招生,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专家学者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为我国培养了6000多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2人、博士研究生56人。
科学研究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9项,其中973、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 金、公益性行业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6项,合同经费11498.56万元,到位经费6000多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 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3部,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50余篇。
培养能力 农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300~350人、硕士研究生70~90人、博士研究生20~30人。